2021年4月,小女兒今天要上小一了,我與老婆到國小報到時,門口聚集了一群補習班業者,我轉頭問老婆(Mei),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進去學校,老婆說因為防疫期間,學校只開放這一個門口讓家長報到,所以只能硬著頭皮衝過去了,我跟老婆約定好不管如何都不要停下腳步,一直往前走然後一直說謝謝、謝謝~
雖然抱著必勝的決心,但走到一半一個業務突然擋在我前面,所以我停下了腳步,不到一秒,那些被我們甩在後面的業務,就趕緊衝上來包圍了我,然後開始了推銷攻勢:
A業務:爸爸爸爸,你知道嗎?現在大學畢業都要英文檢定,若不從小培養,之後會辛苦~
我心想:我當然知道阿,我是成大研究所畢業,系上要求大學生英文畢業門檻多益要785分以上,要過關的確有點拚,但我不只知道這訊息,我還知道英文進步最快又最好的方法是去『教會』或是『語言交換』,而不是去上英文安親班!
B業務:爸爸,我們這邊有國小程式的課程,現在學程式可以培養思考邏輯,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,許多家長都不知道程式的重要性,千萬不要疏忽了這一塊,我們這邊有免費的課程,可以帶小孩來聽聽看歐~
我心想:你知道你前面這一位爸爸是軟體開發顧問嗎?他AI的研究拿過美國科學指引期刊(世界最大期刊資料庫)頂尖25篇研究、在中央研究院資訊處當講師、有十張國際程式證照,上星期台中一中電腦研習社還找他合辦程式營隊的課程,他怎麼可能會不懂~
老婆似乎沒發現我被攔下來了,她就一直走,(事後她一直說我很遜,不是說好不停下來嗎?),業務邊說就邊遞小禮物給我,吃人嘴軟拿人手短,我也就邊拿禮物邊留聯絡電話~
過沒幾天,業務開始了電話攻勢,當然就是千變一律的推銷他們自家的課程有多好,加上略有恐嚇的教育綁架論(要贏在起跑點、英文不會未來不好找工作、小孩邏輯能力要訓練等),幾輪攻防後,掛上了電話,我有點感概,心想這些業務這樣強迫推銷,真的會有生意嗎?因為這些業務根本沒人想了解我的想法跟教育理念、也不知道我小孩的興趣跟環境,只是想要推銷課程賺我的錢,同時間我就用whoscall把對方電話封鎖了起來~
#Richard H. Thaler的行為經濟學
傳統經濟學的決策只在乎『價值與價錢』,所以一般人的認知會是:『好的產品加上好的售價,才是銷售的保證』,但這句看似牢不可破的論述,在現在的社會來說,卻是非常的不實際,為什麼不實際?因為現在是產能過剩的時代與(奈米)微利世代,你做出來的產品,別人都做過,就算你的產品是市場非常獨特的存在,但事實上是其他公司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在服務著客戶,你的獨特並不代表唯一,加上其他人有許多的商業模式、背景與情況,所以你的售價一定不可能是市場最低。
99%團主或賣家的狀況是:『產品輸人,價錢也輸人』,不過沒關係,商人的思維從來就不是靠產品跟價錢優勢贏別人的(若有興趣,請google:歷史有名商人),古代著名的孫子兵法也早就看清楚了這個道理,所以裡面不會叫你徵兵跟製作武器,因為多數君主根本沒有人口可以徵兵,也沒有錢去製作武器,所以強軍的論述大多不切實際,故才有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第三等才是伐攻(因為多數人根本沒有戰爭優勢)。
Richard H. Thaler看到傳統經濟學無法說明許多人非價值觀的偏好與結果,所以認為人的消費行為應該再加上『社會、認知與情感的因素』,便提出與驗證了行為經濟學(Behavioral economics)的效用,也因此在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。若要用最簡短的白話文來表示行為經濟學,我會說是『感受度的經營』。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一下:Richard H. Thaler 行為經濟學,就有相關書籍可以參閱。
回到補習班推銷課程的例子,如果有個業務打電話給我,不要一開口就是說他的課程有多好(傳統經濟學),而是先跟我聊:我對小孩的期許、小孩的興趣、個性、喜好、家庭的環境、經濟的狀況,甚至陪我抱怨一下生活與帶小孩的困難等,這樣我會覺得對方有在關心與了解我的家庭,而不是只想賺我錢,感受會差很多(行為經濟學)~
提到感受度的效用,幾個簡單例子:
1. 好朋友凹你陪他去做某些事情,可能會陪他去,因為是『好朋友』的關係,但普通朋友就不會買單,因為不同人有不同感受度,就有不同的結果。
2. 許多小吃店家會有FB打卡送小菜的活動,小菜一盤看起來成本也要20元左右,為什麼店家不把這個錢拿去投FB廣告就好,而是要把錢用在『你打卡』的活動上? 這是因為店家是在利用你的『感受度』,你FB的好友對你有感受,一般人看到店家FB的廣告沒感受。
3. 韓國歐巴來台,代言什麼,粉絲就買什麼,產品價值跟價錢(傳統經濟學)根本不是重點,因為粉絲對於歐巴的『感受度極高』。
所以團主(團媽/團爸)要以經營感受度為主,而不是執著在產品或售價上(通常我們贏不過大團主),執著產品或售價,就是進入極限競爭的紅海市場,但感受度的經營卻是可以看個人功夫,不會受限自身產品與售價的劣勢,在成交的成果上也更好。
#感受度的經營,從了解對方開始
要經營人跟人之間的感受度,最基本的就是要『多了解對方』,我們有任何機會接觸到客戶或可能的客戶,都要想辦法去認識與了解對方,該怎麼做?我們可以從『提問』開始,因為對方的想法與感受,都是在他/她頭腦裡面,不提問,我們不會知道,也就沒辦法了解對方並建立連結,例如可以這樣問:
- 你的工作(或經驗)好特別歐,一定見識很多~
- 你的小朋友好聰明歐,你是怎麼帶的?
- 你人那麼好,一定很多朋友~
- 聽你的口音,你是XX的人嗎?
以上這些提問,多數都可以讓對方開啟話匣子,過程是這樣『提問 => 同理心 => 好感』,許多行業的頂尖業務(賣車子、保險與房屋等)銷售的密技,並不是他們的專業知識比別人好,而是感受度最好。
所以許多團主(團媽/團爸)會希望批發商能夠代客包裝與寄送,這樣他/她就可以省下面交的功夫,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想法,因為這樣就喪失了經營感受度的機會,客人就只剩用傳統經濟學來跟你交往,就是把你跟其他業者去比價值跟售價,那就非常不妙了。人說見面就有三分情,面交是團主經營很重要的一環~
感受度是人以人之間互動的結果,多數以人為依歸,所以品牌才要找藝人代言,去利用粉絲對藝人的感受度。經營感受度的種類也有很多種,例如:經營衝動(利用異性魅力)、經營同情心(弱勢情境)、經營羨慕(詐騙業者常用)、經營崇拜(名人光環)、經營正面形象(幫助社會),甚至經營仇恨也有(遊戲製造別人來攻擊你,讓你不高興,就可能會儲值打回去),關於更多感受度經營的方法,我們在『客戶為什麼要跟你買東西?論品牌與感受度的經營(下)』這篇文章來分享~
- 歡迎分享這篇文章,但請註明出處(Gene的團購與批發生活分享)與作者(江俊志/Gene)。
- 歡迎加入我們,成為事業夥伴(團主):請私訊江俊志(FB)
- 商品提案合作歡迎查看關於Gene並與我聯絡。
留言
張貼留言